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

德國Germany ~ Berlin柏林 Part III~無法抹去的傷痕

去過波蘭後,發現波蘭跟德國的歷史有部份驚人的相似,對於德國人或是世界上大部份人來說,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段難以忘記的歷史,
也是無法抹去的傷痕,只能透過紀念館、集中營遺址、柏林圍牆、藝術創作、電影等,
以誠實來面對那一段歷史的傷痕,並試圖帶領著年輕世代,甚至提醒來訪的遊客,當看著這血跡斑斑、令人不忍卒睹的暗黑歷史時,能記取這次錯誤,也希望這種悲劇永遠不要再發生。

走在柏林的街道上,處處看得到戰爭的遺跡,但也強烈的感受到,德國是多麼努力的從戰敗國浴火重生,現在的德國早已擺脫不堪的過往,變身為世界經濟強權之一!
的確~它有值得驕傲的地方,從舉世無雙的工藝水準,傲視群倫的文化藝術,無與倫比的哲學思想,以及實事求事的務實性格,在在都讓人由衷的佩服,這麼衝突的國家讓人想一探究竟。
16(09/17-星期) 恐怖地形圖Topographie des Terrors→查理檢查哨Checkpoint Charlie→御林廣場→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-zu Berlin旅館
恐怖地形圖Topographie des Terrors   想要看納粹時期(1933年至1945年)主要的鎮壓機構→蓋世太保和黨衛軍總部的建築遺址,來恐怖地形圖Topographie des Terrors就對了。
這裡過去是納粹時期「黨衛軍 S.S(Schutzstaffel)和秘密警察「蓋世太保」(Geheime Staatspolizei)總部所在地,
想著就有點怕怕的,心中OS這個地方會不會很陰啊?為了不被煞到,趁早上陽光正氣強的時候來就就對了。

恐怖地形圖Topographie des Terrors開放免費參觀,內部有詳細的文獻記載,室外也有講解說明,
沒想到大家都來比早的,早上的戶外露天遺址→柏林圍牆前就站了許多訪客,大家暫時穿越時空去感受,納粹以及德國二戰時期的黑暗歷史與沉痛的氛圍。

其實蓋世太保和黨衛軍總部所在的建築,在1945年初盟軍轟炸中受損嚴重,戰後拆除了廢墟後,
在地下室許多政治犯被拷打和處決的遺跡被發現和挖掘出來,於是2010年將此處改建完工為露天紀念館和博物館。

踏入館內,可以看到模型、許多文件、檔案及相片,詳細介紹了納粹的鎮壓歷史,還有一份描述紐倫堡審判的錄音檔案,
按下按鈕就能聽到部分審判的錄音,包括被告和盟軍檢察官的聲音,那是倖存的納粹頭目因戰爭罪行和危害人類罪受審,其中11人判處死刑。
館內就算訪客很多,但大家都非常安靜,在寧靜中透露著一絲悲傷。看著展示架上一張一張絕望的臉孔,黑白相片中那些殘殺、掙扎、恐懼的影像,雖然已經時隔很久,還是令人悲傷而憤怒,
這樣嚴肅和心情沈重的環境,實在令人有點無法承受,但恐怖地形圖Topographie des Terrors不得不說,仍是值得花上一、兩小時認識納粹興衰的歷史景點。
從恐怖地形圖Topographie des Terrors逃離後,來到不遠的查理檢查哨Checkpoint Charlie這裡真的是超熱門景點,跟剛剛嚴肅安靜好像兩個世界,大老遠就看到一群一群的遊客圍著檢查哨拍照。
檢查哨為什麼叫做查理咧?其實是這個位於腓特烈大街上原稱C檢查哨的地方,原意是「第三檢查哨」或者「丙檢查哨」的意思,因「字母報讀法」中,「C」通常念作「Charlie」,故稱「查理檢查哨」。
查理檢查哨是冷戰時期柏林圍牆之東德與西德進出的一個檢查點,通常是給盟軍人員和外交官使用的,從這個檢查哨往北去,即進入東柏林,相反往南則是進入西柏林。
旁邊立牌兩側分別有美軍和蘇聯紅軍的照片,再加上另一個立牌上,分別用英文、俄文、法文及德文寫著:YOU ARE LEAVING THE AMERICAN SECTOR「您即將離開美國占領區」,或許遊客只覺得有趣,但想想當時可是分隔著自由與壓迫。

在查理檢查哨邊有一博物館,即查理檢查哨博物館(德語:Haus am Checkpoint Charlie museum),展出內容為與柏林圍牆及兩德分裂時期有關的歷史資料和物件。
搶拍完查理檢查哨Checkpoint Charlie後來到堪稱柏林最美的地方→御林廣場Gendarmenmarkt
廣場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法國大教堂Französischer Dom德國大教堂Deutscher Dom圍繞起來,也是許多政治歷史事件的發生地。
而法國大教堂跟德國大教堂從外觀上很難區分,它們就像雙包胎衛兵一樣,分別佇立在柏林音樂廳兩旁,其實面向音樂廳左邊的是德意志大教堂,而面向音樂廳右邊的就是法國大教堂。

德國大教堂1702-1708年由馬丁·格倫伯格設計,西莫·內蒂建造而成,最初叫做新教堂。二戰中,大教堂被摧毀,經過大規模修繕後,重新對外開放,成為德國聯邦議院議會民主制的展覽廳。
法國大教堂是由Jean Louis Cayart設計,建於1701-1705年,原本名為「腓特烈教堂」,最初是為從法國逃亡到柏林的胡格諾派教徒建造的,跟德國大教堂一樣,在二戰中被損毀,之後於1977年修復重建,現在是胡格諾派博物館。
而位於廣場中間的柏林音樂廳,是一座建於1800-1802年的新古典建築,也被稱為「國家劇院」,但1817年發生一場大火徹底燒毀了。
著名建築師申克爾在劇院廢墟的原址上進行重建,並巧妙的將原有建築的殘餘部分融入了新的建築之中,再在次基礎上將劇院中部加高、加寬,頂部配以山牆。
同樣的在二戰中又再次被毀之後,於1984年改建為音樂廳。參觀柏林音樂廳的導覽要先預約,不然只能像姐一樣從門縫中欣賞排練的樂團!

柏林音樂廳
地址:Gendarmenmarkt, 10117 Berlin Mitte
交通:地鐵:U2線,Hausvogteiplatz站下車;U6線,到達Französische Straße站下車。巴士:147/257路,Gendarmenmarkt站下車。
開放時間:周一至周日1000-1800
在廣場對面就有號誌小人販賣店「AMPELMANN Shop am Berliner Dom」,德國最著名的紅綠燈小人-約倫,不僅出現在紅綠燈裡,也可以在明信片、背包見到,設計者是一名來自東德的交通心理學家-Karl Peglau
柏林的天氣真的很像後母的心情,說變就變,眼看烏雲一直往這裡集中,風也愈來愈大,趕快逃往下一站→倍倍爾廣場Bebelplatz
因為圍繞著倍倍爾廣場Bebelplatz3座美麗的歷史建築:一是充滿華麗巴洛克風格的洪堡大學HU Berlin法學院的老圖書館、二是擁有翠綠色圓拱頂的柏林最古老的天主教教堂→聖黑德維希主教座堂St. Hedwigs-Kathedrale Berlin
以及夢幻粉紅色建築→柏林國立歌劇院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
倍倍爾廣場得名於19世紀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奧古斯特·倍倍爾,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開闢於1741年到1743年,最初稱為歌劇院廣場(Opernplatz,或Platz am Opernhaus)。
使倍倍爾廣場聞名於世的是1933510日,褐衫隊和希特勒青年團的成員,受到宣傳部長約瑟夫·戈培爾的鼓動,在此舉行焚書儀式(怎麼有中國紅衛兵的味道) 。納粹燒毀了大約20,000本書籍,其中包括托馬斯·曼、埃里希·瑪利亞·雷馬克、海因里希·海涅、卡爾·馬克思和其他許多人的著作。

洪堡大學是德國首都柏林目前四所公立大學中最古老的大學,校友與教授群好多名人,像是愛因斯坦、赫茲、拜耳、馬克思、畢斯麥以及周恩來....等等,對整個近代科學與歷史的影響實在非常之巨大!!電磁波發現者 -海因里希 赫茲的雕像就擺在洪堡大學大門口正中間。
順著洪堡大學前的菩提樹下大道就會來到旁邊的新崗哨Neue Wache,中間有座[母親與亡子]雕像,頭頂的天花板故意打開讓它裸露在風雨之中象徵二戰平民的苦難。
風雨無情,姐的傘到這時正式宣告壽終正寢,終於知道為什麼即使下著大雨,柏林人依然不拿傘,果真是鐵錚錚的日耳曼民族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